金屬基復合材料是以金屬及其合金為基體,與一種或幾種金屬或非金屬增強相人工結合成的復合材料。其增強材料大多為無機非金屬,如陶瓷、碳、石墨及硼等,也可以用金屬絲。顆粒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是金屬基復合材料的一個分支,相比于纖維態(tài)的增強材料,顆粒態(tài)增強體具有成本低、制備容易、易于二次加工、各向異性小等優(yōu)點。陶瓷顆粒增強的金屬基復合材料兼具了陶瓷材料的耐高溫、高強度、高硬度和金屬材料材料良好的韌性,可用于沖擊和磨損,高溫等苛刻環(huán)境中。
顆粒+基體金屬的組合并非隨心所欲,其浸潤性是制備復合材料需要考慮的前提。目前,國內外對于顆粒和金屬浸潤性的研究一直在進行,但是其機理非常復雜。除此之外,顆粒的粒徑對復合材料功能性、可加工性、性能穩(wěn)定等諸多方面影響很大。一般,我們總是希望能夠獲得足夠小粒徑的陶瓷顆粒,這樣可以在不犧牲金屬材料塑性韌性的前提下,獲得增強后的復合材料。
小小陶瓷顆粒,在科學家的巧奪天工下竟有如此大的用途。目前,陶瓷顆粒的用途仍在不斷被挖掘。例如在氣象衛(wèi)星光學系統的框架結構上,這種框架結構除了需要質量輕(因為要上天)外,還需要不容易發(fā)生彈性變形。陶瓷材料彈塑性變形小的特點(彈塑性變形小,韌性就不好,易于脆裂)反而成為其巨大優(yōu)勢,陶瓷顆粒因為在離開地球幾百公里的軌道上,其光學系統要探測地球上的目標,用于固定“鏡頭”的框架結構哪怕發(fā)生了微小的變形,都可能“失之毫厘,謬之千里”了。國內,風云四號衛(wèi)星已經采用了納米陶瓷增強的鋁合金框架結構,其圖象定位精度能夠達到1像元。